當我們一起 "對話",九個「重新與人對話」時刻

黃卉莉 Vicky
Jan 19, 2021

近日閱讀美國總統歐巴馬和拜登的公衛大臣「國家醫生」新書「當我們在一起 Together」,為世紀人類大疾病 - 孤獨,提出解方 : 理解自己、接納自己,建立堅實的人際網絡,強化社交連結的四個策略 : 1) 每天花至少十五分鐘陪伴你愛的人,2) 把注意力放在彼此身上,不要一心多用,盡量做到眼神交流與真正的傾聽,3) 擁抱獨處時間,透過靜坐、禱告、藝術創作、音樂和戶外活動,獲得獨處帶來的慰藉和喜悅,4) 幫助他人並接受幫助。

數年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Sherry Turkle 也透過「在一起孤獨」「重新與人對話」二書,指出科技讓我們陷入沉默,引發了同理心危機,讓我們在家裡、職場、公共生活中逐漸隱形,提出最簡單解方是「對話療法」。

如何對話、感受到滿足、和向他人學習 ? 以下是筆者從專業上身為生涯教練,和個人生活常在對話中享受心流與滿足感的九個與人連結時刻:

  1. 驚奇應對 (Awe) : 以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來好奇每個相遇,想像在大沙漠或異鄉旅行,突然迎面走過來一個人類或故鄉人,會想如何認識他 ? 發現哪些共同之處 ?
  2. 問升高式問題 (Elevating Question ) : 從更高處問更大的問題。例如 : 你人生正在怎樣的十字路口? 如果您不害怕你會怎麼做?您覺得自己一生中最感激誰?您曾經很投入但現不再相信的承諾? 您曾經遇到什麼問題,但是現在已克服的?
  3. 問開放式問題 (Open-ended) : 封閉式問題是有指向性或 "是或否" 的問題,開放式問題是沒有明確指向性的問題,給予比較廣的思考範圍。例如,“那是什麼感覺 …” 或 “告訴我一段時間 …” 或 “你如何面對後疫情的在家工作模式?”
  4. 使人成為自己生命的作者 (Self-Authoring) 而不是目擊者 : 發生在生命的故事,不僅是事件如何發生,更是如何經歷與解讀。對話中不僅是重述發生事件,可提供不同的視野和觀點,賦予不同和生命韌性的意義。
  5. 完全注意力 (Attention) : 「你都沒在聽」作者問 : 到底有誰在聽你說話? 大家竟想不出如今還有誰可以真正專心聆聽,而不恍神、瞄一下手機,或急著插話、表達意見。傾聽並不是在別人滔滔不絕時保持沉默而已,很多時候關乎如何回應,能不能引導人清楚表達出內心的想法,並在過程中也讓自己的想法成形。若能認真傾聽,你對他人和周圍世界的理解都可能隨之改變,甚至進一步豐富自我、提升生命、增加智慧、跟人建立深厚關係。
  6. 不害怕靜默 (Pause) : 提問後,暫停,聆聽三步驟。但我們時常害怕對話間的靜默,等不及對方可能得需要長一點時間的整理回覆,就急著補話錯過可能珍貴的洞見內容。 「你都沒在聽」書中提到,日本商人可以等候到八秒的靜默,是美國商人的一倍。
  7. 保持正向關係與寶石句子 (Gem Statement) : 尤其是面對困難對話時,如果事情如想要的發生,你會怎麼說? 當您不被消極情緒所困擾時,你想到第一個寶石句子 ? 您的陳述應真實表達您的感受,但對其他人也應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積極的影響。例如 : "即使我們不同意父親的治療方式,我也從未懷疑過您的好意。 我知道你想要給他最適合的。”
  8. 發現分歧下的分歧 : 當兩個人不同意某件事時,這是因為存在一些深層的哲學或道德分歧,對話就變成了一個共同的過程,試圖深入挖掘潛在的分歧,然後再探究其中的潛在分歧。 Lisa Feldman Barrett 博士在「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」說到 “對朋友的經歷感到好奇比正確是重要的。”
  9. 助人者或助產士模式 : 許多職業人士是靠著聆聽與對話,協助他人解決問題。透過耐心地聆聽協助理順自身的生命敘事,透過洞見發問,讓潛意識的價值觀、觀點、渴望、需求等像生產一樣產生新生命。「你的大腦決定你是誰」中提到如何影響他人,就是需要讓人們有控制感。

更深入對話可以幫助人們彼此了解自己。您只有在知道如何表達自己,並在別人的眼中找到自己時,才能真正了解自己。 更深入的對話可以建立信任,成為社會的氧氣,正是我們現在所缺少的。「當我們在一起 Together」幫下一代建立更有連結的社會,因為新世代在網路中成長,比過去更容易陷入孤寂的痛苦。唯有連結,能讓我們克服孤獨,解決當前個人和社會面臨的難題,打造彼此關係更緊密的未來。

--

--

黃卉莉 Vicky

連續生涯轉型,持續突破整全,探尋生命目的,知天命第二人生。期許再創50+意義中年,連結與啟動「安可人生」運動,找回真我智慧,活出喜樂領導,圓滿英雄生命之旅。 透過社會企業家精神,個人與社群的教練對話,關注生命與工作的豐盛,個人與集體的智慧實踐。